孟加拉国吉大港山区土地纠纷的悖论——分析

2024-11-13 22:32来源:本站编辑

 

Chattogram山区紧张局势的根源是部落和非部落人民之间长期存在的土地纠纷。山区的土地耕种、所有权和占有性质与孟加拉国其他地区大不相同。

那里的部落民族由12个以上的民族组成,几百年来,这些民族以“近乎主权”的身份生活在丘陵的内陆高地上。对土地的申索和反申索确实不仅仅是一个生计问题的竞争。事实上,Jhum种植性质的变化使土地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有争议,因为在当今全球化和互联互通的时代,集体归属感不再可持续。

对朱姆来说,焚烧和砍伐森林并不能有效地维持部落经济——需要证明经济种植的多样性和经济作物的多样性,而定居者和部落合作或并肩合作生活是必要的。土地争端绝不能与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问题分开。吉大港山地(CHT)占孟加拉国土地总面积的10%,这三个山区是仅有的未使用的人类居住、农业和旅游业空间的地区。

财产纠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跨越了时空。意大利现代政治理论家和外交家马基雅维利说,祖先的财产极其重要,因为“一个人忘记父亲的死亡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要快得多”。土地被认为是改善生计和增加经济机会的工具性资本。但长期以来,土地流失、圈地和剥夺一直是南亚生活的特征。土地纠纷是社会经济和政治上根深蒂固的情感问题。山区土地纠纷的修辞、震动和词汇都有变化。

山区传统上是自治的,他们过去每年向莫卧儿皇帝纳税。在英国统治时期,英国人于1860年控制了丘陵地区,并将其视为与该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区,并划定为非管制地区。在这里应该恰当地提到,希特海地的土地问题一直不同于孟加拉国的其他地区。英国人发现CHT的土地权属制度与他们的土地管理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便于征收土地收入,他们对该制度进行了重塑。因此,通过1900年的《吉大港山地条例1》进行了一些行政和立法改革。

巴基斯坦政府(1947-1971年)在独立后不久采取了若干主动行动,使其经济走上发展的轨道。工业活动和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在全国各地和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的CHT地区展开,因为那里有大量的自然资源。1959年至1963年间,在CHT地区建造了一座水力发电厂。在Karnaphuli河上修建了堤岸,形成了一个占地256平方英里的湖泊,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之一,对该地区的土地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拦河坝淹没了山区54,000英亩的农业用地,约占总可耕地的40%。这些土地大多是稻田。除了失去可耕地和宅基地外,还有10多万山区居民被转移到指定地区。这在CHT中被称为“Bara Parang”。20世纪60年代部落人民的迁徙轨迹和他们无尽的苦难被系统地记录在两本书中,分别由Samari Chakma(2024年)和Naeem Mohaiemen(2010年)编辑,名为Kaptai Badh: boro - porong和灰烬与希望之间:孟加拉国民族主义盲点中的吉大港山区。

Angma Jhala教授在《现代亚洲研究》(Modern Asian Studies)上发表的2023年研究论文中认为,卡帕泰大坝项目本身就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对巴基斯坦军事援助的更大地缘政治之中。虽然巴基斯坦没有大量的工业原材料产出,也没有高科技产品的消费市场,但在推进美国遏制苏联影响的政策方面,它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打击该地区的武装叛乱,进行了广泛的军事化。结果,扩大了对山区非战斗人员的军事和暴力,迫使少数民族人民逃往更安全的地区。山区的政治动荡造成了国内流离失所者的流动。至少有四波说孟加拉语的移民进入山区:6万人是在巴基斯坦时代来到这里的;5万人在孟加拉国独立初期迁居,15万人在齐亚时期迁居;最后,在厄沙德政权时期,有24.1万人在山区定居。

孟加拉人大量涌入山区,使整个山区的人口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人认为,在山区偶尔发生的针对少数民族的袭击,是一场更大的阴谋的一部分,目的是夺取属于少数民族的土地——这个问题在孟加拉国太常见了,这个国家几十年来一直面临着土著民族社区和孟加拉定居者之间的裂痕。定居者和少数民族社区之间的冲突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没有土地的孟加拉家庭第一次开始大规模移民到孟加拉。1979年至1985年期间,该区域约有20万至45万孟加拉人得到恢复。孟加拉人的定居和土地的征用导致了对农业工人的剥夺,其中一些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孟加拉人和土著人民都声称这片土地是他们自己的,而且他们都是作为国家这样做的。

2001年《吉大港山区土地纠纷解决委员会法》设立了一个土地委员会,由最高法院退休法官担任主席,负责解决土地纠纷。该委员会是在1997年的CHT和平协议之后于1999年成立的。政府于2001年起草了《CHT土地纠纷解决委员会法》,并于2016年10月对该法案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土地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一名退休法官、乡委会主席或其提名代表、三名区议会主席、三名界长及分区专员或其提名代表。在对Rangamati, Khagrachari和Bandarban的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公众对土地委员会非功能性方面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一些当地的孟加拉精英经常强调进行土地调查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解决土地纠纷的第一步。和平协定还具体规定,在部落难民和国内流离失所者得到恢复后,将进行一次土地调查。如前所述,2016年颁布了《土地委员会修正案》,以解决CHT地区持续存在的土地纠纷。委员会的职能程序也受到修正案的影响。第7条第(3)款可能造成决策程序上的延误,因为达到法定人数(要求五名成员中有四名出席)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具有挑战性。这一要求可能妨碍及时解决争端,延长该区域的不确定性和紧张局势。

此外,对第7(5)条的修正案规定,如果未能达成一致决定,则多数成员作出的决定将被视为委员会的决定。多数决定原则可能导致决策不能反映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识,从而可能加剧现有的紧张局势。修正案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方面是第3(2)条,该条规定委员会中将没有孟加拉代表。这项规定因在决策过程中造成不平衡而受到批评,因为它确保部落成员将主导委员会。为国土委员会配备现代化的后勤保障和资源十分重要。还需要注意同各团体和机构进行协调的任务。有土著居民反对为基础设施发展和旅游业征用土地的例子。一位当地居民说,

“最近,政府决定通过收购200多英亩土地来指定一个大型旅游区,这将使许多土著居民流离失所。我听说政府打算通过就业、搬迁或为他们建造新房子等方式提供补偿。然而,他们没有就这些计划充分征求当地社区的意见,这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抗议。

另一位当地的少数民族男子这样解释山区的文化优势:

“我们向游客解释,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该地区是大约11到13个土著群体的家园,使其成为一个丰富多样的土地。这种多样性反映在我们独特的语言、食物、传统和我们土地的特殊意义上,所有这些都是真正独一无二的。”

1997年和平协议签署后,山区旅游业的发展确实激增。但山区的叛乱和紧张局势从几个方面打击了旅游业。土著人向游客出售橙子、菠萝、香蕉、木瓜、番石榴、椰子、柠檬、菠萝蜜和西瓜。我观察到一些山地妇女出售她们自制的手工艺品,这表明土著妇女获得了权力。因此,旅游业也成为土著就业和赋权的来源。

作者与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在一项有关粤港隧道保安动态变化的研究项目中,走访了粤港隧道的三个山区。小组成员注意到,CHT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Kaptai Lake, Sajek Valley, Shuvolong Waterfall, Nilgiri, Boga Lake, Chimbuk Hill和Alutila Cave等都是美丽的旅游景点。吉大港山区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土著社区庆祝自己的节日,如Boishabi节(新年庆祝活动),仪式丰富多彩。传统工艺品,特别是手工编织的纺织品和竹制品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可以到当地市场购买纪念品,体验原住民的日常生活。由于这一限制,兰加马提、班达班和哈格拉查里的旅游业将遭受巨大损失(《达卡论坛报》于2024年10月12日发表的报告称,旅行禁令严重打击了CHT的旅游业)。

孟加拉国旅游业每年的营业额约为7600亿泰铢(Jagaran Chakma, Laltanlian Pangkhua的报告,“山上的紧张局势打击了旅游业”,刊登在《每日星报》,2024年10月12日)。该国拥有30个旅游目的地,每年约有250万当地人参观这些景点。在国内游客中,近10%的人去山区旅游。山区的一些当地居民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是政府结构的微妙扩张和“定居者殖民主义”,目的是占领土地和镇压Jumma社区。国际行动者,特别是非政府组织,仍然利用旧的卡帕泰湖问题来证明部落对土地的要求以及政府和定居者的“不公正”。大坝和湖泊为部落和其他人提供了另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卡帕泰现在只生产孟加拉国所需的一小部分电力——更多的好处都给了山区人民——捕鱼、贸易、旅游,当然还有定居者。

综上所述,山区的土地冲突不太可能得到简单而迅速的解决。土地冲突需要孟加拉国政府、军方、非政府组织、民间社会以及孟加拉国及邻近地区的巴哈里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情况并精心设计应对措施。这场不可避免的冲突最多只能得到控制——也许会受到限制或遏制,但无法得到解决。

海招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资讯

主菜单